前阵子参加医学论坛,一位肿瘤科医生的话让人揪心:“现在门诊里,肺癌、乳腺癌患者越来越多,还有不少 30 多岁的年轻人来查癌。” 这不是个别医院的情况,而是全球癌症负担加重的缩影。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,2022 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已达 2000 万,死亡 970 万,平均每 18 秒就有 1 人因癌症离世。更让人警惕的是,按这个趋势,到 2050 年全球癌症病例将突破 3500 万,比现在激增 77%,死亡人数更是可能翻倍。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全球癌症的真实图景,这些数据和趋势每个人都该了解。
一、核心数据:肺癌稳坐 “头把交椅”,男女癌种差异显著
提到癌症,很多人先想到肺癌 —— 这确实是全球公认的 “头号杀手”。2022 年全球新发肺癌病例 250 万,占所有癌症的 12.4%,死亡更是高达 180 万,占癌症总死亡数的 18.7%,相当于每天有近 5000 人死于肺癌。这背后离不开吸烟、空气污染两大 “推手”,我国作为肺癌高发国,每年新发病例就占全球 1/3,和吸烟率、PM2.5 污染有直接关系。
除了肺癌,不同癌症在男女群体中的 “侧重” 很明显:
女性:乳腺癌是最大威胁,2022 年新发 230 万例,占女性癌症的 11.6%,虽然死亡率低于肺癌,但发病率常年稳居女性癌种第一。不过好消息是,乳腺癌早期筛查率提高后,5 年生存率已超 90%,早发现基本能治愈。
男性:前列腺癌成了新麻烦,2022 年新发 150 万例,仅次于肺癌,尤其在欧美国家,每 5 个男性癌症患者就有 1 个是前列腺癌。我国这几年也在上升,和生活水平提高、寿命延长有关。
还有个值得注意的 “隐形杀手” 是结直肠癌,全球新发 190 万例,死亡 90 万例,不管男女都排进前三。医生说,这和现代人吃得多、动得少、爱熬夜的生活习惯脱不了干系,毕竟高脂肪饮食、肥胖都是明确的致癌因素。
二、最扎心的差异:低发国家死亡率反而更高,非洲负担最重
全球癌症的 “不公平” 比想象中更严重。按人类发展指数(HDI)划分,超高 HDI 国家(比如欧美、澳大利亚)的癌症发病率是低 HDI 国家(多在非洲、南亚)的 2 倍多,但死亡率却更低 —— 低 HDI 国家的 “死亡发病比”(MIR)接近 70%,而超高 HDI 国家只有 33.6%。
简单说就是:在非洲国家,10 个人确诊癌症,近 7 人会死亡;但在澳大利亚,10 个人确诊,只有 2 人会离世。这背后不是癌症类型更凶险,而是 “发现太晚、治不上”。比如乳腺癌,低 HDI 国家女性确诊时大多是晚期,治疗药物和手术资源稀缺,死亡率比高收入国家高 50%;而我国的肝癌、胃癌,也因早期筛查覆盖率低,很多人发现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期。
地域差异更明显:大洋洲是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地区(409 例 / 10 万人),非洲最低(132.3 例 / 10 万人),但到 2050 年,非洲的癌症病例增幅将是欧洲的 5 倍以上,死亡增幅更是高达 146.7%,成为全球癌症负担增长最快的地区。
三、为什么癌症越来越多?6 大因素拖不了干系
很多人疑惑:“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,怎么癌症反而变多了?” 其实这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,其中 6 个原因最关键:
人口老龄化:这是最主要的推手。癌症多发生在 60 岁以上人群,全球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从 1990 年的 6% 涨到现在的 10%,到 2050 年还会翻倍。2023 年数据显示,75 岁以上人群的癌症死亡率高达 64.3%,比中青年群体高 2 倍多。
烟草和酒精:烟草是 “致癌第一凶手”,全球 21% 的癌症死亡都和吸烟有关,男性因吸烟患癌的风险比女性高 10%。而酒精不仅伤肝,还会增加口腔癌、食管癌风险,我国江浙、广东等饮酒量大的地区,消化道癌症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。
肥胖和不良饮食:全球肥胖人群 40 年涨了 3 倍,而肥胖会增加 13 种癌症的风险,比如乳腺癌、结直肠癌、胰腺癌。外卖、油炸食品、含糖饮料的普及,正在让年轻人提前暴露在致癌风险中。
环境污染:空气污染是明确的 “1 类致癌物”,不仅诱发肺癌,还会增加膀胱癌风险。我国北方冬季雾霾高发期,肺癌门诊量会明显上升;工业废水、土壤污染则让肝癌、胃癌在部分地区集中爆发。
年轻化趋势:过去 30 年,全球 50 岁以下人群的癌症病例增加了 79%,40-50 岁是风险最高的年轻群体。熬夜、压力大、久坐不动、饮食不规律,让甲状腺癌、结直肠癌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常见。
疫情延误诊治:2020-2022 年新冠疫情期间,全球癌症筛查和治疗中断,很多人错过了早期发现的机会。比如我国某肿瘤医院的数据显示,疫情期间晚期肺癌患者占比从 30% 涨到 45%,治疗效果大打折扣。
四、好消息:这些国家的防控经验,给我们指了明路
虽然癌症负担在加重,但各国的防控实践证明:癌症是可防可治的。近 40% 的癌症死亡都和可改变的风险因素有关,只要找对方法,就能大幅降低负担。
日本:胃癌筛查救了几百万人。日本是胃癌高发国,但通过立法推行 “40 岁以上每两年一次胃镜筛查”,覆盖率超 80%,早期诊断率从 30% 升到 70%,5 年生存率高达 80%。我国的胃癌发病率和日本相似,要是能普及胃镜筛查,每年能少死 20 万人。
澳大利亚:防晒教育降了皮肤癌发病率。澳大利亚是皮肤癌高发国,通过推行 “穿长袖、涂防晒、找阴凉” 的全民教育,甚至纳入幼儿园课程,年轻人的黑色素瘤发病率已开始下降。这提醒我们:日常防护比治疗更重要。
美国:AI 早筛让乳腺癌漏诊率降 15%。谷歌开发的 AI 模型能通过乳腺 X 光片识别早期病变,配合全国性的乳腺癌筛查计划,让美国乳腺癌 5 年生存率超 90%。我国现在也在推广 AI 辅助肺癌 CT 筛查,基层医院的漏诊率已明显降低。
更让人期待的是,美国科学家刚开发出 “纳米癌症疫苗”,在小鼠实验中 88% 能预防胰腺癌、乳腺癌,还能阻止转移。虽然离人类应用还有距离,但这意味着 “癌症预防疫苗” 可能不再是梦想。
五、普通人能做什么?记住 3 件事,降低自身风险
全球数据再惊人,落到个人身上都是 “0 或 1”。结合各国经验,普通人做好 3 件事就能有效防癌:
必做筛查,别等有症状再查:肺癌查低剂量 CT(40 岁以上烟民每年一次),乳腺癌查钼靶 + 超声(45 岁以上每年一次),结直肠癌查肠镜(50 岁以上每 10 年一次),宫颈癌查 HPV+TCT(25 岁以上每 3 年一次)。早期发现的癌症,80% 能治愈。
戒掉 “致癌三习惯”:戒烟(包括二手烟)、限酒(男性每天酒精不超 25 克,女性 15 克)、控制体重(BMI 保持在 18.5-23.9 之间)。这三件事能降低 40% 的致癌风险,比任何保健品都管用。
从小培养防护意识:少熬夜、多运动(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),少吃加工肉和油炸食品,出门做好防晒。现在的年轻人少喝一瓶含糖饮料、多走一站路,都是在给未来的健康 “攒本钱”。
六、癌症不是绝症,无知才是
2050 年的癌症激增预测不是 “宿命”,而是给全人类的警示:癌症防控不能只靠治疗,更要靠预防和早期发现。对我们普通人来说,不用被庞大的数据吓倒,做好筛查、改掉坏习惯,就是对抗癌症最有效的方式。
你身边有癌症患者吗?他们是怎么发现和治疗的?关于癌症筛查还有哪些疑问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,咱们一起多学知识,少走弯路~
Eltromin 25mg/50mg Eltrombopag 艾曲波帕
Enatinib 4mg/10mg Lenvatinib 乐伐替尼
Lynparib 150mg Olaparib 奥拉帕利
Coltinib 15mg Upadacitini 乌帕达替尼
Alvonib 80mg Osimertinib 奥希替尼
孟加拉制药:瑞德安 法玛希(Radinat Pharmacil
科诺 Techno
官网:www.radiantpharmacil.com
















暂无评论内容